(二)孔子问礼于老子 《史记·老子列传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孔子适周,将问礼于老子。
《周易·乾·文言》云:利者,义之和也。《尚书·牧誓》云:王曰:古人有言:牝鸡无晨,惟家之索。
治国无私,故可开诚布公。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,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《周易·中孚》兑下巽上,《象》云:泽上有风,中孚,君子以议狱缓死。四、慎言 《周易·颐》震下艮上,卦辞云:贞吉,观颐,自求口实。《释名·释言语》云:仁者忍也,好生恶杀善含忍也。
《文选·文赋》云:论精微而朗畅。马王堆帛书《易传·易之义》云:《易》曰:聒囊,无咎。宋儒自叶适起,开始有人怀疑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,朱熹起初也怀疑是否有两个老聃,后来却改变了这一看法,认为老子既做过柱下史,自然对礼之弊有深切了解。
春秋时期,自从齐国任用管仲、鲍叔牙,晋文公倡导明贤良以来,尚贤就成为一种风气。《老子》成书则相当早,应在春秋之末。吾闻之,良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。(二)孔子问礼于老子 《史记·老子列传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孔子适周,将问礼于老子。
当今学者则根据某种关于理论发展逻辑的先入成见,把原本是多元并起的思想格局视为单线纵向的继承关系,从而与梁、冯等人的观点不谋而合,形成在学术发展史方向的积非成是,使现今几乎所有的哲学史教科书都将孔子移于老子之前。表述老子思想的《老子》,也早于记载孔子思想的《论语》。
司马迁写作《史记》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有闻必录而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,并且在写本传时经常有附传的体例。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,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。私人著述之事,老子早于孔子。30年代时,疑古之风盛行,又加上儒者一脉相承的旧道统观念,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和冯友兰两位。
进入专题: 道家 老子 孔子 。而《老子》则为老子所自撰,它的成书早于《论语》。此外,在排斥别家、独尊儒学的学术气氛下的汉儒作品,如《韩诗外传》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,《孔子家语》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。可见,在孔子生前,《老子》这部书就已经问世。
我个人还认为,老子受到《易经》的影响要远大于孔子,而老子对于《易传》的影响也远大于孔子。然而在先秦学术发展的顺序上,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,学术界就已颠倒错乱,时至今日仍被继续接受下来。
果真是,则意指《述而》篇直接记载了孔子曾受到老子的影响。因此,从学术发展史来看,当是老学先于孔学。
3.《宪问》篇中记载:子曰:‘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2.《礼记·曾子问》说孔子助葬于巷党,而巷党可能是鲁地。梁启超的崇儒,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。这里的亦字就明确地区分了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人。这话是确当的,严灵峰先生更进而考证了《老子》思想对于《孙子兵法》的影响。有关老子的姓氏,《史记》说:老子者,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,姓李氏,名耳,字聃。
张岱年先生说:《孙子》十三篇是春秋末年的著作。先有孔子的举贤、墨子的尚贤,才有老子的不尚贤。
高亨据边韶《老子铭》、郦道元《水经注·渭水》均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,并据《春秋·昭公七年》有日食的记载而持此说。据其他古书记载,孔子及其弟子还向老子请教了持盈之道,老子还向孔子谈到万物的生成化育等问题。
2.《卫灵公》中记载:子曰:‘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首先,他们将老聃其人和老莱子、太史儋混淆起来,接着又将《老子》之书置于《论语》、《墨子》甚至《孟子》之后,颠倒老、孔学术发展之顺序。
至于墨子,则是扩大了尚贤的范围和阶级界限,凡是农与工肆之人,不论身世贵贱,有贤必举。(二)《论语·宪问》曾引述《老子》文句 《论语》受《老子》影响可能有以下几处: 1.《述而》篇中记载,孔子说:窃比于我老彭。不过这条或系《太平御览》误引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之文。'这里所引的以德报怨,正出自《老子》第六十三章。
吾所以告之,若是而已。在这8条中,《天地》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。
'有天下而不与的观点可能来自《老子》。4.《泰伯》篇中记载:子曰:‘巍巍乎,舜、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。
《老子》成书甚早,从先秦其他各家多曾引述《老子》原文或论述《老子》思想可为明证。在不同时期、不同地方,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内容,也有所不同。
一、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(老聃)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,孔子次之。至于卒年,《史记》中关于老子长寿的记载为各家所接受,但在具体年代上各家尚无定说。'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。从献言的内容来看,作为周室王官的太史儋属于方士之流、术数之士,与作为隐君子的老子之不同是显而易见的。
《庄子》中提到老子的共有16条。而中国的一些学者却将黑格尔的模式拿来套用在中国哲学史上,以为必是先有孔子的仁义,才有老子的绝仁弃义。
2.《太平御览》三百二十二卷兵部五十三胜引:墨子曰:墨子为守,使公输盘服,而不肯以兵知,善持胜者,以强为弱。这一条是《论语》记载孔子曾引用《老子》话的铁证。
这本书可能是孔子既没数十年后,七十子之门人追记其师所述以成编,而后儒辑之以成书者,非孔子之门人弟子之所记而辑焉。他还说:《礼记》编定于汉朝,儒、道两家的对立,已甚为明显。